施测在317国道上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08日 16:18 浏览次数:
3458 返回上一页
三、四月的成都平原,已是春风和煦,百花竞妍。而在青藏高原的四川甘孜德格、西藏昌都地区,承担国道三一七线德格至昌都段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第三标段初测的四川省地质测绘院项目组的全体员工,还在这里面对高原反应、顶风冒雪、战天斗地,艰难地施测着。经过两个月的奋战,他们终于在五一劳动节前完成了初测任务。
国道三一七线即川藏公路北线的一段重要路段,是西藏自治区连接祖国内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运输大动脉和国防公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建成通车。受当时的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制约,后该路段虽经多次改建,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这里,每过两、三天就要下一场雪,雪很大,雪线又很低,导致无人飞机无法飞行航测;水准测量进展得很慢;雪积的很厚化得也很快,影响了控制测量。这些,都导致了工作进度非常缓慢。”项目负责人吴忠林对此焦虑地说道。他说,“不过,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最终找到了一块适宜起降的航飞场地,选择了最好的时机进行航飞测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次飞行,也创下该院无人飞机飞行航测海拔最高的一次飞行。
在这一路段进行测量,首先遇到的是交通出行问题。他们常常是早上七点钟就要出门赶往工作地方,晚上七点以后才能回到旅店。他们先要驱车两、三个小时,然后再步行两、三个小时,中午一、两点钟左右才能到达点位上开始工作。施测两、三个小时,就要开始返回驻地。有好几次回到驻地的时候已是晚上十、十一点过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耽搁在路上了。下了车,走路,常常是行走在雪地里。山上积雪厚度达二、三十公分,有时厚达四、五十公分。从成都出发前,院里特地为大家配备了雨靴。到了这里,由于任务重,急于赶路,很多人新靴穿上后不大适应,打脚,有的还打起了多个血泡。于是大家干脆就穿上自己原来运动登山的鞋子。穿上旧鞋后,路是好走了。但是,往雪地里一走,自然就被厚厚的积雪淹没了。雪埋入鞋里,在鞋里融化后,从里湿到外,这些,大家都顾不上了。常常是脚踩雪地,湿着鞋,泡一天进行作业。
项目开始后,他们第一次去找国家水准点时,在经过雷达站后,遭遇大雪,当天的雪线达3800米。尽管车轮上挂了防滑链条,由于积雪太厚,积雪厚度达五、六十公分,淹没到了车门,挂到车底盘,汽车完全没有动力,大家只得下车推行。短短三公里多的路程,大家下车来推车就有五、六次。等大家上车后,才发现每个人的鞋里全是积雪化的水。
昌都至妥坝乡10公里的超长隧道,是三一七国道改建工程重要的控制性工程。这条隧道建成后,它将通过这里的路程缩短近三十公里,行车时间缩短至少在一个小时以上。在这里测量,他们要克服的挑战首先就是高原缺氧、交通出行。昌都洞口这边的海拔在3800米以上,妥坝乡洞口那边的海拔在4200米以上,中间隧道顶一段的平均海拔为4500米以上,原先估计三、五天就能完成的工作量,他们用了二十几天才测完。
公路地形图像控测量,沿公路呈带状图。像控的范围要求要大于测图范围。公路两边的高差达四、五百米,其间,无路可走,披荆斩棘,黄慧锋说道,“遇上荊棘从、刺巴笼,往里拱,从中钻过”,走世人没有走过的路。昌都、德格那里的高差四、五百米,可不像内地的四、五百米。连背个包都嫌多余,何况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爬上爬下实在不易。上一个点位在山顶上,下一个点位可能就会在河沟里,每一个点位都不得疏漏遗缺,必须走到,遇山逢水全靠走路。而我们的队员还要带着、架起仪器,还要刺像控,测静态,直上直下,获取数据。
在青藏高原作业,经常要穿越无人区。大家会遇见许多野生动物,黄羊、狐狸不计其数,有时,还会遇上狼。“说实在的,谁碰上心里都有点虚”,他们说道。为了保证安全,作业时要求至少两人一组,即使分开,也能彼此看得见。一次,冯啸和队员们经过一座桥,要到河对面的公路上测量。说是桥,其实也就是两根木头搭在河岸的两边。前面的人过去后觉得安全,说到可以通行。当冯啸背着仪器箱、拿着脚架走到桥中央时,木头一滚,脚一滑,他就掉到河里了。就在他落水的那一刻,他首先把仪器箱、脚架放到了桥上,保障了设备的安全。幸好,河水不深,但水流湍急,高原的河水冰冷刺骨。他的衣服全湿透了,又没有替换的衣服。他只能回到车上用暖气烤着衣服。衣服还没干,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野外作业时,大家中午的工作餐是这样解决的。在昌都的宾馆里,水温最高只能到八十度,就沸腾了。在野外,水更是烧不开,只能在宾馆里将面泡开后带上。从宾馆带出去保温壶“开水”,中午吃饭时水温只有五、六十度左右了,更是泡不开方便面。大家只能吃干粮,干面包、卤蛋,外加凉水。吃过午饭后没有停歇,立即施测。尽管一路艰辛和不易,大家也没有什么怨言,从不叫苦。(吴忠林图)
图为在雪地里推车前行
图为正在认真检查无人飞机
顶峰冒雪在测量(一)
顶峰冒雪在测量(二)
图为开心吃着没泡开的方便面